第585节
作者:桃花白茶      更新:2025-02-10 14:41      字数:2419
  如今是更不喜了。
  “但应该不会波及滇州府。”
  “我听说,很多人家的子弟,都在往外面送。”
  “京城风雨飘零,总要过了这个劲,才会让家里有出息的孩子回去。”
  所以这几年在外面,甚至在偏远的地方,根本不算坏事。
  那些勋贵清流都是这样做的。
  大概意思就是。
  惹不起,我还躲得起!
  同时,也算传递出一个消息。
  都希望皇上赶紧死。
  没算错的话,皇上今年六十四,太子今年三十三。
  三十三岁的太子,年龄也不小了。
  但看起来,皇上还有年头可活,太子就只能熬着。
  程教谕说完,又道:“你这里打理得实在是好,当年你极会读书,如今又会治下。”
  “真真是厉害。”
  程教谕说得真心实意,眼神里都透着欣赏。
  纪元无奈:“老师,咱们之间就不要说这些了吧。”
  程教谕哈哈一笑,拍拍纪元肩膀:“好,不说了。”
  但程教谕心里,却还是这样想的。
  特别是看到昌盐郡跟永临县两条道路通车,只觉得纪元确实厉害。
  宁安州的三条路通车,东西北,三个方向,全都可以通行。
  本地的指挥使张将军,还安插了几个据点,用来保护本地百姓。
  虽说外敌不敢过来,倒是帮忙捉几次野兽,也算让当地更安全了。
  宁安州跟纪元刚来的时候,完全不一样。
  现在各地的货商,通过这条道路,甚至直接可以从西边的永临县到东边的昌盐郡。
  这条商路也派上大用场,没办法,谁让这里是新修的官道,道路相对平坦,还最省力。
  宁安州,单是作为中转站,便能繁华起来。
  更别说本地还有许多特色产品,比如稻香鸭这种,还没长成,就会被各个商家预定。
  甚至有人说,江南那边的贵人们,都想吃一口新鲜。
  说是稻香鸭运到西边永临县,再过一地,就能上船,几经辗转之后,可以到江南一带。
  虽然折损率极高,但架不住有人花上千金要吃。
  纪元默默把稻香鸭的饲养方法,寄给应天府的聂世鸣聂大人。
  你们当地自产自销不行吗。
  再说了,应天府的鸭子也很好吃啊!
  给聂世鸣写信的时候,程教谕还有些奇怪:“你跟他还有联系?”
  聂世鸣,当初在正荣县乱搞的青瓜蛋子。
  程教谕觉得他被家族保护的太好,所以不知世务艰难。
  之后虽然成长了,但跟他们其实不是一路人。
  纪元跟当初的这位知县,还有联系?
  纪元笑:“有的。”
  纪元跟聂世鸣原本约好,要一起去应天府。
  那边毕竟还有一个人。
  自己被调到滇州府,那边的情况却是一定要了解的。
  通过聂世鸣,纪元可以掌握很多信息。
  不过聂世鸣到底不是傻子,纪元写信,总问一个叫xxx的人,他肯定会留意。
  不留意就罢了。
  留意之后,便知道这位的品行极差,平时偷奸耍滑,可惜上面有人,谁都拿他没有办法。
  这就算了,聂世鸣甚至偶然知道,这位曾经也在正荣县任职。
  看样子,对方还想隐藏着段过往。
  但聂世鸣提起正荣县的时候,他明显脸色不对。
  应天府官员关系错综复杂,对方想要彻底隐瞒,自是不成的。
  聂世鸣暗地里打听,才知道xx的过往。
  再稍稍推算。
  聂世鸣深吸口气,他也知道了原因。
  纪元跟这位,有仇。
  怪不得他要来应天府。
  可后面出了变故,纪元调到其他地方。
  在知道这个“惊天秘密”之后,聂世鸣也想过,要不然不跟纪元有联系了?
  可纪元的信件可不是单纯的问候,有时候在讲如何治下,有时候给了好策。
  甚至橡胶制法都有他一份。
  聂世鸣甚至还在叔叔那边,知道纪元已经是李首辅实际意义的弟子。
  这还有什么好说的。
  xxx的消息,都由聂世鸣递过来。
  而越查xxx,聂世鸣便越恼怒。
  这样的人,如何能一路升迁?
  就因为他会捞钱?
  对方捞钱的手法极为老辣,无论什么样的贿赂,什么样的好处,都能收得“清清白白”。
  这样的人,会因为银钱害死别人父母,那是绝对有可能的。
  聂世鸣还在信里跟纪元抱怨过,纪元却只是让他不要着急。
  等会,他没着急啊。
  可说实际的,聂世鸣还真的有些期盼这人被收拾了。
  程教谕听说其中原因,眼神更为震惊。
  他还以为纪元会把那件事暂时搁置,没想到这近四年来,他一直在筹划。
  聂世鸣调查的那些东西,分明就是证据。
  纪元一边在这边发展当地基建农业,一边在报仇?
  纪元也是头一次说给别人听,他倒没觉得有什么。
  有些事是不能放下的,一旦放下,那就很容易遗忘。
  两人聊着,程教谕忽然道:“算下来,你这次的任期,是不是要到了?”
  天齐国四年一个任期。
  纪元从化远三十八年被任派,如今是化远四十二年,到年底,刚好四年。
  不止程教谕想到此事,宁安州很多官员也意识到这件事。
  纪元在官田等着收获稻子时,不少人都看过来。
  以前虽然知道,他们纪知州早晚要走,却没什么真实的感受。
  现在猛然告诉他们,就不到半年时间,这让人如何心里不难受。
  宁安州的刘同知,便是其中之一。
  刘同知心里万般不舍。
  现在的宁安州全靠纪大人,他要是走了,那本地怎么办?
  要是来个不好的知州,又怎么办?
  想到这,他就辗转反侧,根本睡不着。
  本地的官员大多都是如此,倒是一些外面来的官吏,其实已经习惯了。
  他们甚至在想,要不要走走关系,跟着纪大人一起走?
  只要跟着纪大人,那是绝对能做实事的。
  但这些担忧,在官田收获那十二株稻穗之后,消散了一点点。
  十二株稻穗,比平常的稻穗重了足足三倍!
  多了两倍的种子,但重量重了三倍!
  说明什么?
  自然因为这些稻子长得饱满啊。
  “如果田地里的稻子,都长成这样就好了。”
  是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