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1章
作者:燕七雪      更新:2025-02-14 14:51      字数:1991
  都与方家这么熟了,加之林小春本来就每天跑方家,又与方翠情同姐妹,林余氏也就没有反对,一时竟忘了想。
  若家里有几个少年人,那方家不也有两兄弟?
  林小福自然不会说穿的。
  因此,将不用考科举的小读书郎搬到东屋,西屋给了余程志和杨晔,赵子富则和杨瑞住西厢,杨诚过来,赵迎春也就跟着过来了,他们还住西角院里。
  这么一安排,方便又不会拥挤,白天读书他们会呆在各自的屋里,两个人同屋也不会嫌吵。
  但有时也会集中到西厢赵子富的书房里,而这时多在讨论课业,商量什么主题的策论应该如何写,怎样破题更有风格。
  方长宇还没放假,晚上也会过来这边和大家说说话再回。
  家里一下多了这么多人,林余氏却忙得很开心,她喜欢这样的热闹。
  而林小福给的家用银子也翻了倍,赵子诚还时常出门买些吃食回来。
  就这样过了两天,林小福和赵子诚商量,托了方正扬联系方长宇的师长徐先生,待私塾放学之后,每天下午两个时辰,来林家给少年们讲科举。
  不同于村塾的夫人,有的是秀才、有的只是童生,镇上私塾的先生,秀才是最低门槛,还有举人呢。
  明年没有春闱,自然不用急着赶考去,而这样的先生自然是熟知科举花样文章的。
  请了这样的先生来开小灶,对少年们有大好处。
  隔天午后,徐先生就同着方长宇过来了,林小福让赵子诚去招待,寒暄了几句之后,就在西厢书房里讲课。
  搁了两个火盆让书房暖和一些,又给徐先生桌旁放了一盘糕点,还有暖壶可自己添茶。
  即使每天只有两个时辰,招待起来也是很重视的。
  加上方长宇,一个先生带六个学生,而束修是二两银子一天,一直讲到腊月二十九,一共五天。
  明明只有四个时辰,却要二两银子,少年们心中咋舌,自然没人敢大意,都认真地听先生讲课。
  也为了不浪费这二两银子,他们减少了睡觉、闲聊的时间。
  也早早准备好问题,做到有目的地听课、有目的地提问,不糟蹋机会,也不浪费先生的时间。
  第1543章 以后怎么带她远行?
  林小福见他们懂得珍惜这样的机会,先生讲课也很有针对性,更没有拿平时讲课的内容来糊弄。
  她自然是很满意的,觉得这十两银子花得值。
  而徐先生早同赵子诚说过,前三天讲策论、第四天讲考场规矩和考题类型、其他考题的问题,第五天就讲县考和府考的历界情况,主考官的情况,让大家都长些见识、攒些应对经验。
  这样的提升培训,无疑有些开外挂,比那些村学里其他只能埋头苦读的同窗们,确实多了几分机会。
  但林小福能想到的课外小灶,镇上甚至县城那些有钱人家,自然也会想得到,怕是有人从头开始就有西席陪读的。
  有心科举,自然办法多的是,各显神通吧。
  寒门子弟要出头,就只能拼自己的天份、勤奋和运气了。
  腊月二十九傍晚,所有的课都结束了,林小福拿了两只熏兔、一块熏獐子肉还有一块熏鹿肉,装了一只篮子,让赵子诚送给了徐先生。
  虽然没有再给钱,但之前的俸酬并不低,如今又有野味厚礼,自然起的是结交之心。
  这是年内时间不够没办法,但她希望年后还有机会,甚至将来小弟在私塾里有机会去到徐先生跟前读书。
  现在铺好人情,将来路才好走。
  徐先生可是举人出身。
  没想到东家这么客气,徐先生确实很高兴,感激地推让了一翻,就收下了这一篮子年礼。
  第二天是除夕,赵家虽然开铺一直很忙也住惯了镇上,但过年还是要回家去,因而,今天下午关铺之后就回村去了。
  杨家人也是一同把铺子收拾干净,赶在傍晚前回去花果村。
  但少年们要读书,赵迎春过来等杨诚一起,都是到第二天除夕吃了早饭,才回村去。
  赵子诚安排了马车送大家回去。
  林余氏也想回南林村家里去过年,镇上住得再好,也不是熟悉的地方,而且几个月没回家去,心里也惦记着。
  但林小福想到明年要搬去京城的事情,就不想娘还搁不下那个地方,便说她如今月份渐大,家里长久不住怕是有些潮湿,不知回去住会不会染上毛病。
  林余氏一听自是不敢再说,毕竟大丫头母子平安才是最重要的。
  只是背着人时,林余氏却坐在灶下抹泪,让林小禄看见了,跑去告诉了林小福。
  林小福一下为难了,娘这么离不开家,以后怎么带她远行?这若去了京城可真是天遥地远了,不是你想回就能回的。
  “将他们留在李桥吧,在我们站稳脚跟之前,别让人知道他们最好。”
  赵子诚便说道,“其实我和王爷也提过此事,他说到时会抹去我的出身,不让外人探到我的来历。”
  “虽然这于我并不是什么光彩之事,但在危险面前,颜面哪有家人性命重要,到时我们还是要低调行事,先在王府立足。”
  赵子诚拉着林小福的手,又说出一件事。
  “你会医术的书,他知道就好,不会急于宣扬你,你擅长解毒甚至下毒一事,更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,他答应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