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7节
作者:倾碧悠然      更新:2025-02-18 14:21      字数:4303
  周氏确实不欠姜南北,但她欠了李老爷。
  李老爷在公堂上就要休妻。
  大人准了,还帮着作证。
  周氏满脸惶然,比她更害怕的是姜德和。
  身为秀才,如果只是和丫鬟婢女生孩子,还能说得过去,但他是与他人未婚妻苟且,人品败坏,大人当场就收回了他的秀才功名,仗责四十板后,判他此生不得再考取功名,然后把人赶了出去。
  此事落幕,城里的人看了好大一场戏。
  乡试开考,这一次,顾秋实需要在考场过夜,连考三场,每次三日,这真的是个体力活,考完后回家倒头就睡。
  睡了一日夜,他还不想起,但有人找来了。
  顾秋实躺在床上就听到外面传来了姜李氏的声音,语气里满是哀求之意。
  傅家夫妻不想搭理她,但这人死活不肯离开,在门口又哭又闹。前面才有姜德和做错事被剥夺了功名,夫妻俩生怕言语不当影响了儿子的名声,只哄着不敢大声赶人。
  顾秋实起身,到了门口后麻溜地把老两口推回了院子,他自己站在门口。
  李氏看见他出来,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哭得凄凄惨惨:“三弟,你们帮帮我吧……南北被关进大牢里了,我们母子真的要活不下去了,你不帮我,说不定我们母子什么时候就饿死了……求你了……”
  姜南北算是勒索,又还不起李老爷的银子,更是罪加一等,被大人关入了大牢里,按照当下律法,没个十年八年别想出来。
  姜德和被抬回了镇上,已经落下病根,据说以后都再站不起来,纯粹就是一个等着旁人伺候的废人了。
  他自己都需要人照顾,自然再也庇护不了旁人,李氏知道,带着孩子回娘家能有活路,但是,村里的日子太苦,见识过了城里的繁华,她不想回去。再说,她不可能永远住在娘家,早晚要被娘家人嫁出去,到时多半又嫁村里的那些穷庄稼汉,说不定还要给人做后娘。她不想过那样的日子。
  如果公公婆婆愿意收留,她就能留在城里,反正傅南昌已经养了两个孩子和傅南方一家,她们就母子两人而已,根本花不了多少。
  “我连姜南北都不管,又怎么会管你的死活?”顾秋实面色淡淡,漠然看着她猛磕头,没几下就磕得额头红肿,他转而道:“话说,姜南北跑去勒索李家银子这件事,你知道内情么?”
  李氏根本不管他说了什么,继续磕头。
  顾秋实自顾自继续道:“你们虽然同姓,但似乎没有亲戚,都说知情者按同罪论处,姜南北已经成为阶下囚了,你还在这里……我去找一下李老爷。”
  他说着就要出门。
  李氏吓得魂飞魄散:“不不不……我忙着带孩子,不知情的。”
  顾秋实似笑非笑:“你非要住进来,那我总要查清楚你到底有没有背上官司。刚好我最近得空……”
  李氏抱着孩子落荒而逃,腿脚特别利索,不过眨眼之间,就已经消失在顾秋实眼前。
  姜南北做的事,李氏不可能不知道。这可经不起查。
  有这件事情在,李氏日后绝对不敢再出现在他的面前。
  *
  一个月后,乡试张榜。
  傅南昌又是榜首。
  乡试的榜首为解元,这一次前来道喜的人比之前都多,顾秋实悄悄押了一把,因为傅南昌太年轻,赔率还不错,他赚得盆满钵满。
  一时间,小院子特别热闹,天天都有人来贺喜。傅家老两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落下过。
  欢喜归欢喜,他们心里却更加戒备了,说话做事都特别小心,有人上门求办事,两人都装作耳聋。反正,乡下种地的人在他们这个年纪聋了也正常,此后只能听得见他们想听的事。
  来年开春有会试,顾秋实要收拾行李进京,依着他的打算,是把全家人都带着一起。但是,老两口没答应。
  他们对儿子再有信心,也不觉得儿子能一次考中,反正考不中又要回来,这一路的花销可不少,他们就不跟着折腾了。
  顾秋实眼看劝不动,便也不强求,反正新科进士赴任前还可以回乡一趟。
  他没有立刻就走,而是等着林巧梅临盆,平安生下孩子半个月后才启程。
  面对分别,林巧梅很习惯,不舍归不舍,还主动劝顾秋实早点启程。
  顾秋实心里明白,林巧梅和傅南昌之间没有多深的感情,即便傅南昌还在,夫妻俩也是相敬如宾。一个乡下女子,一个读书人,前者张口就是家长里短,后者满心都是书本,根本没有时间谈感情。
  不过,这天底下大部分的夫妻能够做到相敬如宾已经算不错。
  顾秋实离开的那天,天清气朗,他和几位举人一起结伴,前后四架马车 ,他走在最前,出城门时,墙根下有七八个乞丐。
  这些人并不都穷到只能要饭,其中有一些懒汉,手脚齐全,就是不想好好干活。
  当下百姓安居乐业,做乞丐也不至于饿死。顾秋实瞅了一眼,没打算停留,马车继续往前,他的目光在掠过其中一个乞丐时顿住。
  “停下!”
  车夫是村里来的一个年轻后生,因为要进京,这一程路途遥远,顾秋实特意准备了舒适的车厢,傅家老两口不放心儿子一个人上路,傅母找了娘家一个家中贫困的侄子帮忙。
  也算是互相帮忙,每个月要给工钱,而儿子走远路身边有个自己人,傅母也能放心。
  顾秋实一喊停,隔房表弟立即勒住马儿,将马车停在路旁。
  “表哥?”
  顾秋实下了马车,让身后的几架马车先走。那几位也没怀疑……在启程之前,他们为了谁走在前面已经谦让了一番,新任解元考得最好,是几人中望考中进士之人,明年考不中,傅南昌还有许多个三年。
  一群人都让解元先走,但是解元年轻,一直想走后头。
  在他们看来,解元这是装作有事故意落在后面。
  懂得自谦固然要紧,但接下来还要走很长的路,没必要为了这点事耽搁太多时间。
  顾秋实在马车离开后,走到了城墙底下。
  “白康?”
  那躺在地上浑身脏臭,头发乱糟糟的人,正是在城里已经消失了几个月的白康。
  白康听到他的声音,身子一僵,翻身抱住头浑身颤抖:“不要打我……不要打我……我是秀才……你们不可以打我……嘻嘻嘻嘻……打我会入罪……”
  看他这样子,似乎是疯了。
  且他说话的声音又尖又细,跟太监一模一样。
  顾秋实多瞅了一眼,问:“疯了?”
  白康无知无觉,忽然又去拔路旁的狗尾巴草,一边拔一边念叨:“嘻嘻嘻嘻……我是秀才……我还是富商老爷的女婿……哈哈哈哈……”
  他拿着狗尾巴草一瘸一拐跑走。
  顾秋实看见白康有一条腿很不自然,多半是断过没有好好接骨。
  之前白康受了重伤,就被他母亲带着回乡,顾秋实有让人盯着,得知白康在家中借了不少债,他身上有疾,科举无望,那些人想尽办法逼他还债。下手一次比一次狠。
  那之后,顾秋实就没再管他了。
  有那些债主在,白康休想讨着好。
  此时的白康走路一跳一跳,有乞丐看不惯,抬脚绊了他一下。
  “吵死了。”
  白康一头摔倒,起身后猛的朝着乞丐扑过去,两人谁不让谁,瞬间扭打在一起。
  那边的隔房表弟已经在催:“表哥?”
  顾秋实没有多看,踏上了去京城的路。
  次年,傅南昌考中了二甲进士。
  第402章 拖油瓶大哥 一
  后来那些年, 顾秋实辗转各处做父母官,一心为国为民,总算是一步步往上爬, 三十二岁那年回京,最终做到了首辅。
  傅南昌满脸感激地冲着顾秋实一礼:“我对于科举没多少信心,只想着能考取功名回报父母就很好,还想要庇佑一方百姓, 做个父母官为民做主,大人做得很好,也让我明白, 想要庇佑百姓, 还得在京中,在皇上身边。”
  不过,他没那么大的本事就是了。
  “多谢大人照顾我的家人, 让我爹娘安享晚年。”
  语罢,他整个人缓缓消散。
  *
  顾秋实睁开眼睛, 感觉肩膀上像是压了千斤重担, 面前一条下山的小路掩映在杂草之中, 此时是秋日,杂草枯黄,入目一片萧条之意。
  背上东西很重, 顾秋实被压得往前了一步,身子还打晃,险些一头栽倒。这地方又陡又高,若是一个不小心摔下去, 可能当场就要丢命。
  他已经发现背上是一捆柴火,四下无人, 顾秋实想把东西放下接收记忆,然而不能……这柴火很重很大,这陡坡上不好放,一个不小心,就会把人带得滚落下去。
  无奈,顾秋实拖着那捆柴火小跑,一刻钟之后,总算到了平缓的地方,周围已看得见田地和田地里劳作的人。
  柴火放下,顾秋实选了一个阴凉处,靠在石头上闭上眼睛。
  原身江大年,出身在云州府外不远处的石头村里。母亲何三月,家中兄弟姐妹好几个,从记事起就在干活。到了年纪嫁给了同村江家唯一的儿子,夫妻俩感情不错,三年抱俩,儿女双全。
  何三月未成亲前在娘家的日子很不好过,每一顿都吃不饱,不说三天饿九顿,三天饿八顿是有的,身上的衣裳都是头上哥哥姐姐穿过的。
  出嫁后一路顺遂,儿女双全后,送走了公公婆婆,夫妻俩又勤快,眼瞅着日子越来越好,即将苦尽甘来,在大儿子江大年七岁那年,江父去城里帮人抗货,一不小心从高处摔下,当场就没了命。
  东家愿意赔偿,此事没有闹大。何三月伤心欲绝,几度晕厥,那笔银子没到她手里就被何家人拿走,她也不觉得自己一个人能把一双儿女养大,于是,很快再嫁。
  她带着两个孩子,嫁到了村里的周家。
  比起江家的人口简单,周家就比较复杂,家里兄弟三个,何三月嫁的是老大周柳树。
  这周柳树也有一子一女,大的儿子比江大年还要大一个月,女儿也比闺女江绵绵大半岁。
  女子三年抱俩很伤身,何三月被照顾得好,身子没亏损,但周柳树的妻子就没她的好运气,周母是个刻薄的,她生两个孩子比何三月间隔更短,期间操劳过度,又因为怀孕没吃什么好的,身子虚弱,生女儿的时候就难产去了。
  周母一直想要帮大儿子娶继室,奈何底下还有两个儿子需要操持……家里的银子不多,俩儿子头婚还没娶,再给大的娶,兄弟之间会反目。
  等到周家兄弟娶了妻,这才迎了何三月过门。
  何三月带着一双拖油瓶进门,周柏树和周槐树的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出生,周母连亲生的孙子孙女都疼不过来,又哪里会疼江大年兄妹?
  从那时候起,江大年兄妹俩人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,家里坐着他们站着,家里吃着他们干着。江大年渐渐懂事,想要反抗,每次还没闹,就先被何三月哭了回来。
  何三月说后娘难做,让他懂事,不要添乱,要照顾好底下的弟弟妹妹,帮着家里干活。
  江大年不想让母亲为难,于是从不反抗,从不还嘴,农忙帮着家里干活,农闲就去山上砍柴送到城里去卖。
  他要自己攒银子娶媳妇儿搬回去,靠周家……永远都靠不住。
  一转眼就这么过了十多年,江大年力气越来越大,砍的柴火一次比一次大捆,城里有几条街的人很喜欢用他的柴火,只要他按时去送,即便是旁人主动把柴火送到,那些人也不买。
  如此,他也算是有了稳定的收入。但是,始终没能攒下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