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7节
作者:一瓶陈醋      更新:2025-02-22 13:52      字数:3557
  现在他们明朝的疆域居然和北宋相提并论呢,这能让他不气吗?
  而且居然是从朱棣开始的……
  朱元璋咬牙切齿:“老四,看你开的好头,看你干的好事!”
  朱棣也很冤枉。
  他清楚自己的个性,并不是那种会放弃领土的人,中间一定有什么事发生了。
  不过他也不着急,反正接下来天幕肯定会说,父皇也没时间来说自己的。
  【但是朱棣的弃边还可以说一句情有可原。
  在他发动“靖难之役”攻击朱允炆的时候,曾经不是绑架了镇守北方的宁王朱权嘛。
  朱权一走,北方的边境必然会出现空挡,于是这个时候蒙古人趁机反扑。
  所以在朱棣在造反成功之后,不得不给在“靖难之役”中出过力的朵颜部蒙古骑兵割让大宁都司。
  但是放弃大宁,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,首先是关内和东北的连接地带被极大的压缩,陆路通道几乎只剩下通过山海关的“傍海道”。】
  【也正因此,明朝对东北各个少数民族的控制压力大大减小,
  同时,这也相当于是开了个口子,
  从此之后,北方各部开始有样学样地从明朝身上获取土地。
  尤其是在明宣宗朱瞻基时期,放弃的土地那叫一个多,基本上朱棣开疆拓土的功绩都被抹杀殆尽了。】
  朱元璋:“???”
  朱棣:“???”
  两位猛猛开疆拓土的皇帝这个时候脑子都懵了,他们完全没想到,自己的后人居然这么会弃边。
  【具体的我们后面再说,现在还是继续说永乐大帝朱棣的事情。】陈曦多少卖了个关子。
  朱瞻基之前的皇帝们那叫一个抓耳挠腮,着急的要命。
  要知道他们还不是什么奇葩皇帝呢,哪怕是不是很喜欢动武的朱高炽,在自己父皇的影响下,对于每一寸打下来的土地,也是十分珍惜的。
  他不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变成了那样。
  但是从他的谥号来看,这朱瞻基也是个好的……
  真是矛盾啊……
  不过朱高炽很快也就看开了,这皇帝不都是这样吗?在天幕的口中,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缺点的。
  大面上过得去就行了。
  总比宋朝的皇帝强一些吧……
  朱高炽不太确定的想。
  【朱棣除了五次北征之外,还做成了一件让他可以名垂千古的事情。
  那就是修撰《永乐大典》。
  永乐元年,朱棣为标榜文治,命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人,广采天下书籍,分类编辑成书,不厌浩繁。
  第二年冬便编成了一部大型类书,朱棣命名为《文献大成》。
  但朱棣仍嫌此书简略,又命姚广孝等人重修,
  自有书契以来,凡经、史、子、集、百家、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、卜、僧、道、技艺各书无不包罗。
  永乐五年书成,朱棣赐名为《永乐大典》。】
  【可能你们并不知道这部大典有什么意义,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。
  《永乐大典》全书共22937卷,其中仅目录就有16卷,共11095册,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。
  其中内容自先秦至明初,所引书七八千种之多,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,极为珍贵。
  收录入《永乐大典》的图书均未删未改,是种花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,
 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,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《大英百科全书》和《法国百科全书》要早300多年。】
  【除《永乐大典》外,朱棣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,命侍臣辑录自古以来的“格言善行”有益于太子者,编纂成《文华宝鉴》颁授给皇太子朱高炽。
  永乐七年,编成《圣学心法》,内容涵盖“君、父、子、臣”四道,并以君道为主,重点阐朱棣的治国理念。
  永乐八年,敕令雕印佛经《永乐北藏》,是现存完整大藏经中最为精美的一部。
 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朱棣也算是文武双全,两手都抓了。】
  【看来后世还是对著书立说这方面挺看重的。】嬴稷若有所思。
  其实他在陈曦说后世批判自家政儿焚书坑儒的时候就有所察觉,不过现在更加明确了而已。
  陈曦认真的点头:【因为过去的时间太过久远了,各种载体上记载的文字和图画才是我们用来了解先人的东西。
  同样的,也正是因为我们了解了先人留下来的东西,才会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从何处而来,
  也因为有着这样深厚的底蕴,让我们即便在困厄的环境之中,也能从中汲取营养,开出美丽的花来。
  所以在这里真的是要感谢各位留下自己著作的老祖宗们,你们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。
  甚至比起皇帝,你们更了不起。】
  原本只是觉得,在听皇帝们业绩,跟自己关系不大的文人们这个时候不由自主的挺直了腰板。
  什么帝王将相,最后不还是看他们文人墨客吗?
  【当然,这些老祖宗也不仅仅是儒家的文人,还有各行各业的人们,都很了不起。
  只是很可惜,还是有很多技术和宝物因为所谓的“传男不传女”、“传徒不传媳”等原因遗失了。】
  陈曦叹了口气,【不管朱棣是为了留给后人一些东西,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,除了上面所说的书之外他还在努力编书,
  永乐十三年,理学书籍《四书五经大全》和《性理大全》编成。
  黄淮、杨士奇等主持编纂的《历代名臣奏议》于永乐十四年完成,全书350卷,搜罗历代典制沿革、政治得失,此书至今仍是我们后人的参考书。
  永乐十六年,朱棣下诏编纂《天下郡县志》,以纪天下形势、各地沿革、物产等。
  永乐十七年三月,编成以劝善教化为目的的《为善阴骘》。
  永乐十七年至永乐二十年,编纂了颁行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《正统道藏》。】
  【文道不绝啊!】
  第200章 第二百个老祖宗很骄傲
  【编撰书籍除了能够成为彰显朱棣的功绩的一部分之外, 还笼络了许多地主知识分子,
  和科举制一起宣扬了儒家思想,改变了明初嗜佛的风气。
  朱棣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, 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,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, 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。
  永乐十年,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,还规定“不言者罪之, 言有不当者勿问”。
  之后,朱棣宣布“谕户部,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, 悉逮治。”
  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,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,要逮捕法办。
  对民间发生了灾情, 地方上要及时赈济, 做到“水旱朝告夕振, 无有雍塞”。
  这些作为都为当时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】
  【在宗教方面,朱棣也和自己的父亲不太一样。
  朱元璋因为当过几年和尚, 对佛教大力推崇,可是朱棣却认为自己登基是道教的真武大帝保佑了他。
  在朱棣在位期间,他一方面严厉整顿和限制佛教,完成了对明代整顿和限制佛教政策的补充和完善,
  另一方面又大力对之加以提倡和保护, 毕竟是自己的爹大力推崇的宗教,直接压得抬不起头来也不是个事儿不是吗?
  不过朱棣对佛教采取的政策和措施, 对他维护和巩固统治、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,他对佛教整顿和限制政策也为后朝所沿用, 影响深远。】
  朱元璋瞥了朱棣一眼,阴阳怪气:“你小子还怪孝顺的啊。”
  朱棣干笑一声,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。
  多少有点冒昧了。
  不过朱棣也松了口气,朱元璋能这么说话,也就说明他对这个事情不是特别在意了。
  那就算他过关了。
  【对于朱棣自己心中的“救命恩教”道教,朱棣也是十分推崇了。
  他开始史无前例地大修武当,费时十二年之久,在武当山建成了9宫8观,72岩庙等33处大型建筑群。
  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,还修成39座桥梁,12座亭台,形成了明代诗人洪翼圣所说的“五里一庵十里宫,丹墙翠瓦望玲珑,楼台隐映金银光,林岫回环画境中”的宏伟景象。
  此外,还铺砌了全山的石道,使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。】
  陈曦不知道是不是回想起了自己去武当山时候的所见所闻,神色颇为感慨,
  【这大概就叫什么“霸道皇帝爱上你”吧,可见皇帝真宠什么的时候,那是往天上去的。】
  朱棣:“……”
  不是,这个话听起来怎么那么奇奇怪怪的,什么叫“霸道皇帝爱上你”啊……
  【据说当年武当山最鼎盛时,道士曾达到2万之众。
  道观殿阁与山色风光浑然一体,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教世界。
  在种花众多的名山之中,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,除武当外绝无仅有,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。
  朱棣这种崇奉真武神,大修武当山宫观,扶植武当道教的表现,是明史和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。
  多少有点“一人得道鸡犬升天”的味道了咱就是说。】
  武当道长们:低调,低调。
  【在和明朝辖区境内的民族交往的时候,朱棣也是各有不同。
  在对西藏的时候,朱棣采取的是完善朱元璋所创制的治藏政策,特别是宗教政策,因为西藏那边是宗教治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