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5节
作者:一瓶陈醋      更新:2025-02-22 13:52      字数:2984
  全国纳税的土地,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,拒不缴税,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。
  贵族、大地主疯狂地掠夺土地,封建剥削进一步加剧,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。】
  【还有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。
  洪武年间,夏秋二税米2473万石,麦471万石。
  到正德初年,土地集中,赋役不均,人口流移,地方买嘱书吏,隐匿赋税,政府每年公征米2216万石,麦462万余石。
  嘉靖后,税收更降到米1822万余石,麦462万余石。
  虽然税收没什么变化甚至降低了,但政府的支出却与日俱增。
  特别是在嘉靖二十九年,蒙古俺答汗进逼北京,政府因添兵设饷,而导致军费大增。】
  【据户部统计,嘉靖三十年,各边饷银达525万两,修边、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,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。
  而正税、加派、余盐贩卖,加上其他搜刮,总共才900余万两。
  到隆庆元年底,太仓仅存银130万两,而应支官军俸银135万、边饷银236万、补发年例银182万,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。
  以当时的现银当之,只够3个月的开支。
  京仓存粮,也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两年余。
  这就使大明的财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。】
  【前面的时候,不是还说了这几个皇帝有不错的吗?
  尤其是那个开关的皇帝什么的。】刘煓好奇的问。
  【其实是因为明朝实行重农抑商国策,?农业税才是朝廷财政的支柱。?
  尽管隆庆开关政策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,?但税制改革未能成功,?
  导致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税,?而工商杂税占比很低,?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朝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。?
  而且在明朝的经济结构中农业税占比过高。?
  在隆庆四年左右,?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中,?农业税占到了81%,?而工商杂税仅占12%。?
  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明朝对农业的过度依赖,?而忽视了工商业的发展,?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。?
  所以尽管隆庆开关为明朝带来了短期的经济繁荣,?但由于税制改革的失败和农业税占比过高,?明朝的经济问题仍然严重。?】
  这个问题回答的刘煓云里雾里的,他有点听不太懂。
  但是听懂的部分便是重农抑商不好。
  也就是说,他们应该对商人好一点。
  但是重农抑商这个东西,其实自从商鞅变法之后,就已经定下来了。
  商人多了就没人种地了。
  所以重农抑商有什么不好吗?
  这个问题其他的人当然也问出来了。
  在前面的时候陈曦其实也说过一点,每个时代和时代的情况不同,不能一概而论。
  可能是到了明朝的时候,就不能继续重农抑商了?
  刘煓很快又想起了之前陈曦提过的隆庆开关之后,一年要进帐多少银子……
  那确实这个时候有点不对。
  【所以在这个时候,张居正要进行的改革必须十分全面才行。
  此时,在北方,蒙古、女真时常入寇边塞,在南方,叛乱时作。
  黄河屡次决口,动辄漂县数十。
  张居正认为当时存在五大积弊:
  “曰宗室骄恣、曰庶官瘝旷、曰吏治因循、曰边备未修、曰财用大匮”。
  于是,在万历元年,张居正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,开始进行全面改革。】
  【张居正变革的重点之一是整顿吏治,
  它既是改革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,又是关系到整个变法革新能否启动并取得成功的前提。
  张居正惟有加强集权,重诏令,振纪纲,方能“张法纪以肃群工,揽权纲而贞百度”,革新法令才能畅行无阻。
  张居正强调治理天下须“悬法于众”,以法理政,坚持“刑赏予夺,秉持公道”,以振扬风纪,使天下信服。
  厉行整顿“严其约束”的结果,使得“九围之人,兢兢辑志;慢肆之吏,凛凛奉法”。
  提高行政效率、朝令夕行,也是整顿吏治的重要内容。】
  【为了能够达到目的,张居正于万历元年创设并颁行考成法,考成法的精神是“立限考事”、“以事责人”。
  考成法,即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,分别留部作底本、送六科备注、交内阁查考。
  据其道途远近、事情缓急,“定程限,立文簿,月终注销。
  抚按稽迟者,部院举之;
  部院容隐欺蔽者,六科举之;
  六科不觉察,则阁臣举之。
  月有考,岁有稽”。
  “误者抵罪”使每件公事落到实处。】
  嬴政眼睛一亮。
  别说,这个人还真的是有点东西啊!
  “记下了吗李斯?”
  李斯连连点头:“陛下放心,臣已经一字一句全记下了。”
  嬴政遗憾的说:“可惜,如此人才,竟不在我大秦。”
  李斯表情当然是可惜的,但是心中却也没有多可惜。
  他很清楚自己留到现在是因为什么,如果当真有个像张居正这样的人在秦朝的话,那皇帝陛下根本不会留他在朝堂上。
  所以还是没有就好了。
  不过张居正的东西他是可以用的,不得不说,是真有两把刷子。
  也难怪陈曦会这么详细的说了。
  虽然其中有许多东西,还是显得太模糊了,可是这些东西对于他们这种属于帝国顶端最聪慧的人来说,已经足够了。
  *
  刘彻一击掌,眼中满是赞赏:“这人不错啊!”
  大臣们:“……”
  听到刘彻这么说,他们多少心里开始有点不太好的预感。
  “你们记住了吗?日后要学习一下啊。”
  “?”
  “这张居正的想法和做法,实在是值得爱卿们学习啊……”刘彻感慨道,“你们觉得呢?”
  “……臣以为,我大汉倒是没有到这个地步。”
  大明是风雨飘摇了,但是大汉还在强劲的时期啊!
  “这不是要未雨绸缪吗!”刘彻很不满的说,“而且,我大汉很快要应对匈奴了,不是更应该学习吗?”
  嗯……
  文臣们都下意识看向了卫青和霍去病。
  有这二位在,还需要担心匈奴啊?
  陛下真的是担心的太多了。
  不过他们也不是非要和陛下逆着干的,而且人家的说法其实也是有道理的。
  就算是杠精汲黯都说不出什么了,只能表示:“臣等努力。”
  第251章 第二百五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
  李世民听着张居正的事迹可以说是两眼放光。
  他这个人, 那可是最喜欢搜罗臣子了。
  就连他大哥手下想要杀他的臣子他都不放过,更别说张居正这种了。
  “哎……”
  他这一声叹息刚刚出来,就遭到了火焰一般的围攻。
  倒不是真实的火焰, 而是火焰一般的视线。
  贞观群臣们眼中都“热情似火”的看着李世民,尤其是文臣们, 都已经磨拳霍霍了——上朝没有带刀。
  但是李世民丝毫不怀疑自己这些文臣们的战斗力,这可和宋朝的文臣不一样,真逼急了他们一样能提刀上马开疆拓土守国安邦的。
  李世民的求生欲立刻上线, 道:“朕实在是感慨啊,我们大唐治理的太好了,竟然没有机会出一个张居正这样的臣子。”
  “不然的话, 朕这身边岂不是都是张居正这样的人了?”
  说完,李世民发现臣子们的脸色似乎还是不大好看,咽了口口水, 想了想之后又道:“当然了, 爱卿们肯定是比张居正要强的。毕竟咱们贞观盛世, 可是天幕认可了的。”
  朝堂上的氛围这才松懈下来。
  房玄龄和杜如晦率先露出了温和的笑容,魏徵适时劝谏李世民要谦虚一些。
  不过其他的倒也没多说什么。
  李世民心中这才暗暗松了口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