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6节
作者:牛奶糖糖糖      更新:2025-02-24 15:24      字数:3760
  东吴的背刺,无论最终是胜是负,都会让其在舆论中的漩涡中,被百姓的吐沫星子淹死,也在未来的记载中留下“卑劣”、“鼠辈”的名字。
  所以,诸如“同盟协定”,诸如“停战协定”,是可以随时单方面的撕毁,但……代价……沉重至极。
  东吴就是看准了这一点,所以才用“诸葛瑾”向诸葛恪打亲情牌,这一步走好了,东吴可就转危为安了。
  事实上,从曹操与贾诩那迫切的眼神中能够看出,想要这份“停战协议”的又何止是东吴,无论是大魏,还是曹操……对这“停战协议”都是望眼欲穿哪!
  “三方罢斗么?”
  曹操一边踱步,一边口中轻轻的念着这几个字,他的步子也愈发的急促且沉重,到最后,他的虎目抬起,仿佛怀揣着巨大的希望望向程昱。
  “那诸葛恪他……他答应了么?”
  “没有!”程昱摇了摇头,却并不气馁,而是如实说:“如此决议,事关重大,诸葛恪只说要仔细想想,权衡一下,考虑一下……”
  不等程昱把话讲完。
  贾诩插嘴道:“这事儿,不好考虑,更难权衡……”
  他轻轻的摇了摇头,仿佛一边揣摩着诸葛恪的心思,一边解释,“左边是忠义,右边是孝道,这就像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?孟子说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?但究竟谁是鱼?谁又是熊掌呢?那诸葛恪……不过还是个年轻人,他能分得清么?又能选对么?”
  贾诩是分析,更是提醒曹操。
  曹操的话则是更冷冽,他依旧在问程昱:“这几天,他可考虑清楚了?”
  “没有!”程昱只能坦诚的回答。
  “呵呵……”曹操却笑了,是冷笑,他右手一摆,大声道:“孤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揣摩他的心思!”
  “来人传那荆州使者诸葛恪,孤今日就要他的态度!”
  “孤今日就要知道,何为鱼?何为熊掌?他诸葛恪究竟要怎么选!”
  ……
  ……
  许都城,东吴官员的驿馆。
  诸葛瑾要弹奏古琴,他的脸虽狭长似驴,但他却是个讲究的人,每每弹琴都要先端进来半铜盆清水,然后将手清洗三次,静心三十息,才能开始弹奏。
  这次也是一样。
  而诸葛瑾的琴声,仿佛从来都带着一股魔力,能让听到它的人迅速的安静下来,沉浸在诸葛瑾指尖与古琴触碰流出的清韵。
  余音绕梁,不绝于耳……
  感染着这驿馆处的每一个人,却也感染着,驿馆之外,那刚刚转过街巷,本要步入这驿馆的诸葛恪。
  如今的诸葛恪,已经处于……极致的挣扎中,整整五天了,还是……那个问题?
  东吴要以生父“诸葛瑾”全家老小的安危要挟诸葛恪就范,代表荆州与东吴、曹魏签下一纸两年的停战协定,名义上是造福黎民,实际上是拖延时间,包藏祸心。
  若做,那无疑……
  他诸葛恪将成为荆州的众矢之的,将辜负关麟的栽培与器重。
  若不做,那……他与诸葛瑾之间那生父的情,又是能够狠心割舍,狠心见证生父一家灭门的么?
  至今……
  诸葛恪都还没见过他的继父诸葛亮,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,他对生父诸葛瑾的情,愈难割舍,越想……心头最是挣扎,复杂。
  左边?还是右边?
  遵从孝道?还是遵从大义?
  是做汉室子民唾弃的荆州之叛徒?还是做心似钢铁的不孝之子。
  一连几日,诸葛恪都很是挣扎。
  挣扎着……挣扎着,他不自禁的就来到了此间,来到了父亲的驿馆处。
  他想要单独与父亲畅谈一番,也聊聊他的心境……一如他小时候那一次次的父子闲谈纵论一般。
  但他没有敲门,琴声……仿佛带着某种特殊的含义,让诸葛恪的步子突然停了下来。
  就这么静静的站在了驿馆门外。
  仿佛……父亲弹奏的曲子,让他又回忆起小时候父亲诸葛瑾对他一次次的谆谆教导。
  那是一个画面……
  是九岁那年,已经读过百卷书籍,且过目不忘的诸葛恪自诩对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、“六礼”、“七教”、“八政”有一些了解,于是便与父亲诸葛瑾探讨。
  ——“呦呦鹿鸣,食草之苹,我有嘉宾,鼓瑟吹笙……”
  这一对父子,讨论到了忠义,讨论到了孝道,从《诗经·小雅》中的“鹿鸣”、“四牲”,到“皇皇者华”,再到祭祀……
  到祭祀的缘由……
  诸葛恪对此很是好奇,也是这一次,他了解了……祭祀是大有学问。
  家庭祭祀对祖辈的缅怀与纪念;
  国家祭祀是灌输于臣子对皇帝与天地的敬畏与忠诚;
  学生的祭祀,则是表达对先哲的怀念,对师长的尊重,以及对“天地之道”的遵守!
  父子二人的教授与探究,让两人都对对方的才学啧啧称奇,但……为了不让这个儿子骄傲,诸葛瑾抛给诸葛恪一个问题:
  ——“人为什么要活着?”
  诸葛恪当即回答,是光宗耀祖,是孝敬父母,是报效朝廷,是当官为民……
  可这些回答,诸葛瑾都摇着头,并不满意。
  诸葛恪洗耳恭听……
  诸葛瑾却没有回答,只说让他细细的思考。
  后来,一连几天,诸葛恪都在思考这个问题——人?为什么要活着?可……年仅九岁的他,根本无法理解与解释这等深刻的哲学问题。
  最终,诸葛瑾告诉了他答案,准确的说,那不是答案,而是他自己的感悟。
  ——“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偶然的开始,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父母的期望,是家族的荣耀,是国家的未来,但……我们唯独忽略了自己……或者说是自我!”
  是啊!
  在这样的年代,自我意识觉醒是被淡化的,人一生下来就会头顶着天地、神灵、君亲、师长……从而让“自我”被忽略,被淡化!
  诸葛氏一族家学太过磅礴、太过渊源了……
  正因为读的书太多了,接受的传承太多了,再加上诸葛瑾与诸葛亮的探讨,让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理解,超脱了这个时代。
  比如,诸葛亮那超前的治国理念与建立一个理想中安乐邦的愿景。
  比如,诸葛瑾对自我觉醒的意识,以及对儿子的引导。
  诸葛恪至今都忘不了父亲诸葛瑾在这个话题上,对他的谆谆教导。
  “人来到世上,有出生就有死亡,这个过程从有意义,到最终因为生命的消亡而变得无意义。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,人既要活的精彩,又要在死后为世人传颂……所以,按照为父的理解,人为什么要活着,八个字——生为体验,死为留芳!”
  那一日父亲语重心长的画面,深深的烙印在了诸葛恪的脑海中,特别是他着重强调的那八个字。
  “生为体验,死为流芳……”诸葛恪口中喃喃。
  仿佛,只这一曲琴声间,只这旦夕的回忆间,他便一下子明悟了,彻底看透了现在所处的逆境。
  呵呵……其实这本不是一个逆境!
  唯是他诸葛恪心头的无病呻吟罢了!
  想想那生为体验,死为流芳,想想那超脱出忠义,超脱出孝道的东西,刹那间,诸葛恪仿佛就清楚了,他该如何去抉择。
  “爹……”
  月色下,诸葛恪的背影在驿馆前火把的映照下,被拉的狭长。
  他抬起头,眺望向驿馆二楼的方向,琴声就是从这里传出,诸葛恪的心境也是从这里开始变化。
  终于,他退了一步,他朝着那二楼琴声传出的阁屋,深深的躬身行了一礼,诸葛恪淡淡的说:“爹,你又教了孩儿一次……生为体验,死为流芳……还有,爹……你勾起了孩儿与你更多的回忆,孩儿突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……”
  说罢,诸葛恪再三行礼,然后一个帅气的转身,他一步三回头的上了自己的马车,伴随的“得得得”的一声马儿的嘶鸣。
  来时还忧心忡忡的他,去时已然是心头笃定。
  还有他的眼神……处处透漏着坚决与坚定。
  ……
  另一边。
  琴声的末尾,诸葛恪弹奏的速度骤然加快。
  原本一首和缓的琴曲,突变得激越铿锵,就好像是水流原本在小河中安逸的流淌,可最终,它不可避免的流入江海。
  然后……与江海中那些奔涌的潮汐一道,汹涌起来……也愈发的激越铿锵起来!
  “铮——”
  随着最后一个拉长、拉重的尾音,诸葛瑾的琴声戛然而止。
  这时,站在门前的吾粲方才张口,“元逊方才来了。”
  “我知道……”诸葛瑾站起,眉头微微跳动,像是意料之中,“他早晚会来,他是我的亲生儿子,他的性子,他会做的事儿……我最是清楚。”
  “他没有进门,甚至没有擂门。”
  “是我的琴声阻止了他进门……”诸葛瑾的声音低沉的很,“这种时候,还是不要见了吧……这种时候,我与元逊都不该因为彼此而徒增烦恼。”
  “子瑜啊……”看着诸葛瑾这副模样,吾粲无奈的摇了摇头,“都说你这儿子蓝田美玉、添字得驴、天纵奇才……可谁曾想,你竟会将他过继出去,可谁曾想……这过继出去的儿子,如今……他却手握着你诸葛子瑜全家老小的性命……世事无常,还真是世事无常啊!”
  “呵……”诸葛瑾浅笑一声,他缓缓走到窗子前,夜里的街道上静悄悄的,唯独方才那琴声,还有琴声中穿插出的一声马儿的嘶鸣。
  在琴曲中,诸葛恪陷入回忆的同时,诸葛瑾又何曾没有陷入这份回忆中呢?
  诸葛恪回忆的是九岁时,关于“自我”这个话题的画面。
  诸葛瑾回忆的则是儿子五岁时……那时的诸葛恪正值开蒙,那副对世间万物都无比好奇的模样,让他终生难忘。
  “爹?礼也是六艺中的一项么?”
  “礼自然是,但吾儿要知道,礼并非专指礼节,还包括吉礼、凶礼、军礼、宾礼、嘉礼……吾儿要成为大丈夫,唯有当先掌握礼节、礼数,才能在各种场合从容有度!”
  “那……爹?乐呢?”